2008年5月,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访问日本的时候,奈良县是其中的一站。中央电视台记者手持话筒,采访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先生,请他谈中日友谊。荒井正吾指着话筒上的“中央电视台”这五个汉字,即兴发挥说:“每一个日本人都认识‘中央电视台’这五个字——我想,这一点就生动地表明日中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
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先生信手拈来的例子,是从日本人的角度说明日中两国的历史、文化久远的交流。日本人都能认识“中央电视台”这五个汉字,是因为日文中的常用汉字达1945个。
同样,我作为中国人,来到日本之后,也正是因为日文中有1945个常用汉字,所以深感方便。“大阪”,“神户”,“京都”,“名古屋”,这些城市的日文名称跟中国汉字一模一样。我来到“东京”,只是“东”用的是繁体汉字“東”。虽说横滨的日文写作“横浜”,但是中国人也能一看就明白。
住在静冈县浜名湖皇家酒店的时候,发现客房里的空调故障。妻前往总台,虽然她不会说日语,但是在小纸条上写了中文“705室空调故障”,总台小姐马上明白了。几分钟后,空调的故障就被排除。这也得感谢中日两国在文字上的互通。可以说,日本与中国在文字上的如此互通,正是生动地说明了什么叫“一衣带水”,什么是“渊深流长”。
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始于一千多年前。那时候日本派遣了许多“遣唐使”、“遣隋使”前来中国,回国时把中国的汉字也带到日本。从此,日本开始了用文字记录语言。
最初,日本官方正式的文章用的都是汉字,而片假名则是佛教僧侣们读经典时用来做标音的,平假名则是女性所用的文字。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多方引进西方文化,曾经进行文字改革,打算全部取消日文中的汉字,以假名全面取代汉字,在当时叫做“脱汉运动”。这么一来造成了混乱,重义词太多,不得不叫停“脱汉运动”,中止了文字改革,仍然在日文中保留两千多个汉字。1946年,日本对日文中的汉字进行规范化,规定了1850个汉字为“当用汉字”。在这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但是,还有人用惯了,还在使用许多“非当用汉字”。
1981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公布了《常用汉字表》,规范了日本中使用的汉字。《常用汉字表》“收录了法令、公文书、报纸、杂志、广播等日常社会生活场合所应使用的、在效率和普遍程度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准的汉字,作为书写易解文章的汉字使用标准”,常用汉字总共为1945字,比1946年的规定有所增加。
在日文中,很多名词、动词是用汉字,这给我带来许多方便。比如,电梯上写着繁体汉字“開”、“閉”,一看就明白。对于我来说,不仅认识繁体汉字,而且能写一手繁体汉字,因为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学繁体汉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我曾经应约为港台报刊写过许多文章,全是用繁体汉字写在方格稿纸上的。
日文中的许多汉字的繁体字,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在唐朝、隋朝,日本人从中国输入汉字,当然是繁体汉字。日文汉字中,从“旧字体”改为“新字体”,有许多字竟然跟中国的《汉字简化方案》完全一致。比如,“旧字体”中的“國”,改为“新字体”中的“国”:“旧字体”中的“號”,改为“新字体”中的“号”:“旧字体”中的“斷”,改为“新字体”中的“断”……
不过,也有许多繁体汉字在日文中没有简化,例如东京的“东”,在日文中至今仍写作“東”:“铁”在日文中仍写作“鐵”:“轮”在日文中仍写作“輪”……
日文“旧字体”中的“變”,变成了“新字体”中的“変”,跟中文简体字“变”相似,却又不同。
有趣的是,日文“旧字体”中的“藝”,改为“新字体”中的“芸”,而不是中文简体汉字中的“艺”。所以文艺在日文汉字“新字体”中写作“文芸”。同样,日本“旧字体”中的“屍”,改为“新字体”中的“死”,而不是中文简体汉字中的“尸”。所以尸体在日文汉字“新字体”中写作“死体”。还有,日文“旧字体”中的“罐”,改为“新字体”中的“缶”,而中文汉字却没有简化“罐”字。
不过,在日本,倘若加以“合理推断”,就能明白日文中汉字的意思。比如,我见到“駐輪場”的标志,那“轮”子“驻”了,势必是“停车场”。自然,见到 “駐輪禁止”的路标,就知道是“禁止停车”的意思。那么“横断禁止”,也就是“禁止横穿”的意思。斑马线旁竖立着“横断步道”路标,当然也就是“横穿步行道”的意思。
在一个包装箱上,我见到写着“雞卵”,猜想必定就是“鸡蛋”。那“賞味期限”也就是“保鲜期限”。
商店招牌“洋服の青山”,显然是“青山之西服”的意思。“広告募集中”也就是“征集广告”的意思。
不过,商店招牌上的日文“住友生命”四个字都认识,却不知含义。请教了朋友,这才恍然大悟,知道是“住友人寿保险公司”。
至于“株式会社”是在日本商品上常常见到的名词,就是“股份公司”的意思。
在中文中,虽然有“気”字,但是几乎不用,而日文中气体的“气”写作“気”。阅读的“读”,日文中写作“読”。
有的日文中的用汉字组成名词,如同猜谜语一般。比如“足袋”,就是“袜子”。“米国”,就是“美国”。自行车写作“自転車”。“时差信号”就是红绿灯这样的交通信号。“料金”就是“费用”。“到着”就是“到达”。“役职”就是“职务”。“旅券”就是“护照”。“交番”就是“派出所”。“付近”就是“附近”。“水死”就是“溺死”。“名片”成了“名刺”。“样本”写作“见本”。“奠基”写作“定礎”。 也有的日文中的汉字,以中国的习惯来“猜测”,会闹笑话。比如,日文中的“手纸”,其实是信!“服役”不是去“当兵”,而是“入狱”、“坐牢”!“留守”反而是“不在”的意思。“老婆”不是指“妻子”、“媳妇”,是指“老太婆”。“前年”指的是“去年”,即前一年,而不是去年的去年。“人参”指的是“ 胡萝卜”
还有的日文中的汉字,是中文汉字所没有的,是日本人创造的,叫做“日制汉字”或者“和制汉字”。比如,“働”是工作的意思,劳动者写作“劳働者”:“ 峠”指山口、鞍部:“畑”指旱田、田地:“榊”指常绿树:“辻”指十字路口,十字街,路旁,街头:“躾”指教养:“雫”指水滴……
有一回,我在一家餐馆门口见到一个“日制汉字”——“井”字正中加一个点,猜不出是什么意思。后来别人告诉我,那是指盒饭,“井”字表示饭盒,正中的一点表示饭菜。这个字,日语发音为“动”。
也有的日文中的汉字,意思跟中文中的意思全然不同,称为“国训”。例如,“椿”指山茶花:“沖”指岸边…… ,到了日本,开始了解日本人对日文中的汉字的运用习惯。比如,日本把河称为“川”,像东京的“荒川”,京都的“贺茂川”、“高野川”,大阪的“淀川”、 “木津川”、“安治川”等等。在城市里,马路通常叫大街,也有把东西向的大街叫“通”,诸如“靖国通”就是靖国大街,而南北向的大街却叫“筋”,诸如“上町筋”就是上町街。中文中的筷子,在日文中写成“箸”。至于日元的元,通常写作“丹”(jpwind注:円),例如“5000丹(jpwind注:円)”就是5000日元。
有趣的是日文中的成语,把汉语中的成语加以“改造”,变成“日本特色”——中国人说:“日新月异” 日本人说:“日进月步”
中国人说:“粉身碎骨” 日本人说:“粉骨碎身”
中国人说:“贤妻良母” 日本人说:“良妻贤母”
中国人说:“山清水秀” 日本人说:“山紫水明”
中国人说:“千钧一发” 日本人说:“危机一发”
中国人说:“照猫画虎” 日本人说:“画虎类犬”
也有的日语中的成语,却是汉语中所没有的,所以中国人几乎不懂这些日本式的成语的含义——“绝体绝命”:“一筹莫展”、“无可奈何”、“穷途末路”的意思。
“一所悬命”:“努力地”、“拼命地”、“尽力地”的意思。
“七花八裂”:“四分五裂”的意思。
七转八起”:意即“七次倒下去还有第八次站起来”。
从日文中的汉字,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于日本的巨大影响。然而,影响向来都是双向的。反过来,日文也给了中文一定的影响。比如,如今我们常说的“干部” 一词,就来源于日语。现代中文中的“呎”(英尺)、“癌”(癌症)的含义,也来自日语。标明“宅急便”字样的卡车,如今也行驶在中国的北京、上海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