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学习 >> 天声人语 >> 正文
2006年03月27日の「天声人語」

论坛讨论地址:

http://www.kantsu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1&ID=54648&page=1

「2カ国語を(なめ)らかに話せる人をバイリンガル、多くの言葉が出来る人をマルチリンガルと言う。では、1カ国語しかできない人は」

  “能流利地说两国语言的人被称为bilingual(双语人),能说多国语言的人被称为 multilingual(多语人)。那么,只会说一国语言的人叫什么人呢?”

 最近、取材で会った米国人に問いかけられた謎かけだ。正解はアメリカン(米国人)である。英語がどこでも通じると思い、外国語を学ぼうとしない米国人の驕(おご)りをちくりと刺す冗談だ。一方、日本人は、外国語学習には熱心な方だ。本屋をのぞくと、新学期を前にNHKの英語テキストが山積みされている。

这是最近采访时遇到的一位美国人给我猜的一个谜语。正确答案是American(美国人)。因为美国人觉得英语天下通行,就不愿再学什么外语了,这一则笑话所刺激的就是美国人的这种自豪感。日本人是热衷于学习外语的。探头望一下书店,就会发现在这新学期来临之际,NHK的英语教科书堆积如山。

 テレビとラジオで計13種類もある。学生時代に世話になったが、ずいぶんと増えたものだ。付属教材のCDもあるし、タイマー録音もできる。眠い目をこすりながら、早朝(そうちょう)のラジオに耳を傾ける必要もない。

电视教程加广播教程,共计13种之多。我在做学生的时候也曾得益于此,而如今更是冒出了许许多多。有辅助教材的CD,有的还能定时录音。如今已不必揉着惺忪的睡眼,大清早就起来听广播了。

 戦後まもなく英語講座を担当した故小川芳男・元東京外語大学長は、生放送だったため、毎朝4時に起きて、始発電車で放送局に向かった。教える方も教えられる方も、一発勝負だった。

在战后不久,已故的前东京外语大学校长小川芳男先生,为了做实况广播,每天4点钟就起床,坐头班电车去电台。教课的也好听课的也好,干的都是一锤子买卖。

 語学の天才と言えば、19世紀にトロイの遺跡を発掘したドイツ人のシュリーマンが有名だ。生涯に十数カ国語をマスターし、欧州の現代語ならば6週間以上はかからなかった。こつは、寸暇(すんか)を惜しんで愚直(ぐちょく)に文章を暗唱することだった。英国国教会の説教を口まねして、英語の発音を習得した。教材があふれて迷う時代は、逆に不幸なのだろう。

要说起语言天才,19世纪发掘特洛伊遗址的德国人谢里曼则可谓声名显赫。他一生掌握了十几个国家的语言,像欧洲的现代语,他不超过6个星期就能学会了。他的诀窍,就是见缝插针地死背文章。英语的发音,是靠在英国教堂里学说牧师传教掌握的。相比之下,如今是教材铺天盖地让人无所适从,似乎反倒于学习不利了。

 外国語は難しい。しかし、それは、自分たちと違うものの見方や感じ方を知る苦労でもある。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が文明間の対立を招く今のような世界をみると、その労を惜しんではいけないと思う。

外语难学。不过,这也是要了解与自己不同的观察、感知世界方法所付出的辛劳。环视如今这个因全球化而导致各种文明对立的世界,这种辛劳似乎也是必须付出的。

相关链接:

Heinrich Schliemann 如何学得十几门语言【德】埃米尔•路德维希:《谢里曼传:一位西寻金者的故事》

                

                    H•谢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

       1822-1890)德国考古学家。希腊古典时代以前远古文化发掘与研究的开拓者。在希腊考古和欧洲考古学方面影响深远。1822年1月6日生于德国北部的梅克伦堡,1890年12月26日卒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

      谢里曼青少年时代以做学徒谋生。但他酷爱读书,尤其专心攻读荷马(Homer)史诗,经过自学,掌握了德语、英语,法语,荷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俄语,瑞典语,波兰语,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等18种语言。他坚信荷马史诗所述特洛伊(Troy)战争皆属史实而非虚构,立志要把埋藏在地下的特洛伊古城发掘出来。克里米亚战争时期经商致富后即自费进行了长期的考古发掘。

      当时学术界对谢里曼发掘特洛伊城址之事不予重视,甚至加以嘲笑和诽谤。谢里曼根据实地调查,写了《伊萨卡、伯罗奔尼撒和特洛伊》(1868年)一书,认定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东岸的西萨立克就是特洛伊城址。1870年后他组织发掘,终于发现了城垣街道遗址,并见战火焚烧的痕迹,特别是在墓葬中获得大量惊人的文物,有金质王冠、金银手镯、项链、酒杯、碗、盘等等,从而印证了荷马史诗羡称的特洛伊城的富裕和王宫的宝藏。使整个西方学术界为之震动。为了进一步印证荷马史诗的历史内容,1874-1876年,他又相继在史诗提到的其他希腊古城迈锡尼(Mycenae)、克诺索斯(Knossos)、梯林斯(Tiryns)、奥尔霍迈诺斯(Orchomenos)发掘,也取得了惊人的成果。经过谢里曼的发掘和研究,学术界开始认识到希腊古典时代之前,确有一系列灿烂的古代文化,从而揭开了欧洲古代史研究的新篇章。谢里曼的考古实践,也使他成为欧洲现代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先驱,为普及考古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著作有:《特洛伊的古物》(1873)、《迈锡尼》(1876)、《伊利奥斯》(1879)、《奥尔霍迈诺斯》(1880)、《特洛伊》(1883)、《梯林斯》(1886)等。

            ★传记节选★

                  第一章 微贱的年轻时代 P33-P37

                  六

       ……

       ……他把一半薪水都花在学习上了,正如他所说:“我那例行公事性质的工作十分适合我,因为它使我有足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我那被忽视了的教育。……贫困,以及认识到只有通过刻苦学习才能摆脱贫困,这两者最能激励我学习。此外,我渴望证明自己配得上米娜也是我学习的一个动力;这个因素促使我在学习上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谢里曼学会了节省时间和金钱。不过,由于他十分急切地想去给他以发财希望的异国他乡,他最先需要掌握的是什么呢?是“德文;我首先学会了正确地说和写德文。”然后,他用二十节课学会了书法。接着又学会了荷兰文和英文;他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学会了这两种语言。

      “这个方法很简单,”他到了老年以后解释,“就是多做大声朗读,不作任何翻译,每天学一课,就个人感兴趣的题目写一些散文,在老师的监督之下修改他们,把他们背下来,然后在下一堂课上朗读前一天修改过的作文。”此外,这个牧师的儿子每个星期天还去两趟英国教堂。去那儿干嘛?因为学费昂贵,而在英国教堂里就可以免费多说地道的英语,“不管那教士说什么我都一个字一个字地跟着他小声重复。每次去教堂,我都随身带着一本书——下雨也不例外——以便从那里面背下一些段落。每次我去邮局赶上排队,我都一边排队一边读书。就这样,我逐渐改善了记忆力,结果在三个月以后,我就能在每天的课上逐字地对我的老师轻松背诵……二十页长的英语散文(在把它们仔细地通读三编之后)。我用这种方式熟记了《威克菲尔德的牧师》和《伊万荷》(Ivanhoe)的全书。由于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我晚上睡着的时间很少,就把夜里醒着的时间全用来在脑子里复习当天晚上学过的内容。记忆力在晚上比在白天集中得多,所以这些夜间复习经过证明也极有价值。”

       在同年的下半年,他又用这种方法精通了法文。“通过坚持不懈的刻苦学习,我的记忆力在一年之内得到显著增强,以至于很容易地学会了荷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每学一种语言只花六个星期就达到流利说、写的程度。”

       不久之后,这个年方22岁的德国小伙子通过别人引荐,又在“B•H•施罗德”这家大出口公司里谋得一份作通讯员和薄记员的工作。老板们一开始就对这个年轻人掌握七种语言深表惊讶。几个月之后,他的新上司更吃惊了:他发现这个小伙子逐渐展示了大商人的全部优良品质,集旺盛的精力和心理的完整性于一身。施罗德是第一个发现谢里曼天才的人。这个小伙子很轻松地就学会了区分爪哇糖、夏威夷和牙买加糖、还能区分各种油料、钾碱、棉花、稻米、烟草和靛蓝在质量上的差别;此外还能起草这些商品的市场形势分析报告,从中表现出银行家的远见、果敢和慎重(银行家要随时了解自身在一个国家的总体地位)。他还定期阅读外国报纸,并研究政治对商业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所有这些,他掌握起来就像学会薄记和多种语言那样,轻松得令人吃惊。施罗德见此不胜惊喜,就不顾他还年轻不成熟,几乎每个月都提拔他一次,这样不到两年,他手下就有了十五个职员,并获得了独自处理业务的全权。……

                    ……

                  七

       19世纪40年代的俄国实际上还是一片未知的土地。那个时候,在没有铁路、坐船很不方便、坐车更难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去过圣彼得堡呢?更不要说莫斯科了。而在这些真去了俄国的人当中,进口商也好,外交官也罢,又有几个人懂得俄语呢?

       还不满24岁的谢里曼这时候把目光从美洲海岸转到了东方。在那里,不仅一切同样都有可能,而且还好像更神秘。对他来说,再学一门语言不在话下。像学一套外语字母这样的小事岂能难倒他?问题是,一个人在荷兰怎么学俄语呢?“我能找到的全部俄语书就是一本旧语法书、一本词典和一本译笔拙劣的《德律马库斯历险记》的俄译本。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找不到一位俄语教师;除了那个拒绝教我的俄国副领事之外,那时候在阿姆斯特丹没人懂一个俄文字。就这样,我在没老师的情况下学开了俄文。几天之后,在那本语法书的帮助下,我记熟了俄文字母及发音。接着我又使出了过去的看家本领:写短篇故事和散文,再把他们背诵下来。由于没有老师修改,他们肯定写得错误百出;不过我还是尽力避免犯错误,方法是学习《德律马库斯历险记》的俄译本,并把它们背诵下来。我琢磨,假如我能找个人听我朗诵德律马库斯的冒险故事,我很可能会进步得更快。于是就雇了一个穷犹太人,一星期给他四个法郎,让他每天晚上来我这儿两个小时,听我用俄语大声朗读,虽然他连一个音节也听不懂。”

      请想象一下这个叫海因里希•谢里曼的年轻的德国人吧。他胸膛窄小,目光狡黠(可能已经近视),正在荷兰的一间小屋子里来回踱步,对着一个穷犹太人(他可能给这个犹太人茶水喝,以免他睡着),用俄语大声朗读一位古希腊英雄的冒险故事。这个场面似乎预示着,统治他一生的坚定的国际主义已经以寻找现代俄国的黄金为起点,并将以挖掘古代希腊的黄金为极致。然而,这个年轻人的充沛精力并不允许他沉溺在任何幻想或憧憬中。他的言谈中既没有梅克伦堡,也没有巴勒斯坦;他甚至不许自己想一下自己心目中的的英雄奥德修斯。现在他的任务就是学俄文,因为俄国提供了一个新市场,而成为施罗德在俄国的商务代表就会使自己在对俄贸易中独当一面,甚至可以另立门户。

      “由于荷兰房子的楼板一般只用一层木板搭成,所以住在一楼经常能听见四楼的一切动静。没过多久,我的高声朗诵就吵得其他房客不得安宁,一个劲地向房东抱怨,弄得我在学习俄语期间,不得不两次迁居。”然而这难不倒谢里曼,因为这小伙子从来没享受过高档的家具陈设或起码的舒适,所以住在哪儿都无所谓。这时他惟一关心的就是学好俄语。将近一个半月后,他就给莫斯科一家做靛蓝生意的大公司驻伦敦的代表写了他的第一封俄文信,并能用俄语同前来阿姆斯特丹面谈靛蓝出口的俄国商人交谈了。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