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明治维新
1,宣告日本近代到来的口号是“尊王攘夷”——即“王政复古,驱逐夷狄”。这一口号的目的在于使日本免遭外国侮辱,恢复日本传统生活方式。1868年倒幕势力取得胜利,宣告王政复古,天皇和将军双重统治结束。明治政府在各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也遭到了广泛的反对。
2,政治方面:A1889年天皇赐给人民《大日本帝国宪法》,给予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设立议会。B但是明治政治家们拒绝一切废除等级制的思想,通过选举产生的官员无法达到等级制中上层人物的地位。普选产生的众议院权力有限,而且受制于不经选举产生的贵族院。C近代日本行政机构正式承认市、町、村的地方行政。但这些地方行政机构没有对学校、警察和法院三者的自治权。D美国政府机构与之相反:大选选出来的人拥有最高的行政、立法权,地方的管理则是由在地方指挥下的警察和法院来执行。
3,宗教领域:国家把一种宗教置于管辖之下,奉之为民族统一与优越性的特殊象征(即所谓的国家神道),其他信仰则听凭个人自由。日本人认为国家神道不是宗教,就像在美国尊敬国旗一样。日本政府要求全体国民信奉国家神道却不认为违反西方的宗教信仰自由原则。这两种不同的领域在行政上和财政上也是分开的,国家神道由内务省神袛局管理,费用由国库开支;其他宗教则由文部省宗教局管理,费用靠教徒自愿捐赠。#神社遍布全国各地,在频繁的祭祀日里,参拜神社也是经常的活动。
4,军队方面:更彻底的废除等级制,军队职衔的晋升不是看家庭出身而是看个人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军部首脑对政府保持独立性,例如A陆海军大臣有权直接谒见天皇从而能够以天皇的名义强制推行他们的措施;B军部可以阻止自己不信任的内阁成立,办法是只需拒绝委派陆海军将领入阁即可,因为没有高级现役军官担任陆海军大臣,内阁就无法组成;C对于内阁的行动如果军部不满只需召回他们在内阁中的代表就可以迫使内阁解体。
5,工业方面:与西方国家迥然不同,由政府制定计划、组织创办管理他们认为需要的企业,待其组织完备业务发达时以“低廉的荒谬的价格”卖给经过挑选的金融巨头(即以三井、三菱两家为中心的著名财阀)。日本政治家认为工业发展是攸关日本存亡的大事,不能相信供求法则和自由企业。日本不是从生产消费品和轻工业起步,而是一开始就兴办关键性的重工业。在政府给予优先权的产业领域内,小工商业者和非官僚经营者是没有地位的,只有受国家信任且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的大财阀也有权在这个领域活动。
第五、六、七、八章 负恩与报恩(日本人的义务体系或伦理体系)
每个人都把自己看作巨大的负恩者,自觉履行义务。(但是日本人不喜欢随便受恩而背上人情债,猝然受到生疏者的恩是最讨厌的事。日本人对大街上发生的事故一般不大理睬,他们认为除了警察以外,任何人随便插手都会使对方背上人情债。明治维新以前有条著名的法令“遇有争端,无关者不得干预”。)
恩包括“皇恩”(受于天皇之恩)、“亲恩”(受于父母之恩)、“主恩”(受于主人之恩)。日本人把恩分为两类,由此产生两类对应的义务:
(一)是无论如何偿还都是无法全部还清的,而且时间上也是无限的,即“义务”。包括忠和孝。忠是报答天皇的恩,即对天皇、法律、国家的义务;孝是报答父母的恩,即对父母、祖先、以及子孙的义务。这两种义务都是无条件的,这样日本人使这些道德成为绝对性的东西。在中国,忠孝是有条件的,其上还有更高的道德“仁”,父母必须有仁,统治者如果不仁,人民就可以揭竿而起推翻他。仁是忠孝的先决条件,天子享有帝位是因为他在施仁政。中国的伦理学把仁作为检验一切的试金石。而在日本仁被排斥在伦理体系之外。
1,青年人的孝道义务:
(1)婚姻对象要由父母通过媒人选择。长子要继承家业,和父母一起生活。婆婆可以把媳妇赶回家结束婚姻关系。
(2)但日本的孝道和中国也有区别,其范围不包括几百年前的祖先,也不包括衍生的庞大宗族,只限于近祖。现存后代已无记忆的祖先,其墓碑就无人过问。孝道义务仅限于现存者之间。
(3)孝道不仅是对父母和祖先的尊敬和服从,还包括对子女的照顾,这一点西方人认为是出于父母的本能。
(4)日本的孝道还有一个特点即家族成员间可以看到相当露骨的怨恨。这种现象在对天皇尽忠这一重大义务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2,对天皇尽忠是最高道德,天皇是日本国民统一的最高象征而不是负责的国家元首。
(1)封建时代日本人的忠是对世俗首领——将军的义务。但对将军的忠诚没有对封建主君的忠诚更具强制性,下属阴谋推翻或谋杀将军的现象屡见不鲜。明治维新的政治家为统一日本精神,高呼“忠于天皇”的口号向德川幕府进行了长达百年的斗争,最终把忠的对象从将军转移到象征性的天皇,正因为此,1868年的事件才称之为“王政复古”。这种转移的重要原因是日本历史上只有一个皇室,万世一系,继承皇位。中国有史以来经历了36个朝代的更替,日本没有。明治维新的论据正是“万世一系”而非“天皇神裔”理论。
(2)天皇是超越国内一切政治纠纷的象征。天皇从不就有争议的政治问题发布诏书,其所发的诏敕都是有关道德、节俭等。当其即将驾崩时,整个日本几乎成为一座大寺院,百姓都为其虔诚祈祷。
(3)日本人认为遵守法律是对皇恩的回报,这一点与美国形成强烈对照。美国人认为新法律是对个人自由的干涉,联邦法律更受到双重怀疑,因为它干扰各州立法权,是华盛顿官僚集团强加于国民的。因此,日本人认为美国人无法无天,而美国人认为日本人是缺乏民主观念的驯民。
(4)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时,“忠”在全世界显示了难以置信的威力。许多人认为日本不可能投降。他们认为日军许多部队还未遭到地区性的失败,他们还确信自己的战争是正义的,日本本土到处是誓死顽抗者。结果天皇一说话,战争就结束了。
(二)是应当如数偿还并且须在特定时间内偿还的,即“情义”,包括对社会的情义和对名誉的情义。情义是日本特有的,与中国儒教和佛教无关。
1,对社会的情义:指报答情义,履行契约性的关系。
(1)种类:A对近亲的义务:对配偶的家庭(岳父、岳母、公公、婆婆)终身履行契约性义务就是履行“情义”;对伯父母和甥侄的义务也属于情义的范畴。(这是中国和日本在家族关系方面的一个重大差异,中国将此类义务划归孝行范围)“情义”与“义务”的区别在于“义务”的范围包括对直接家属应负的义务;而“情义”的范围包括对姻亲家属应负的义务。
B武士对主君(大名)的义务。在德川时代之前,这种情义甚至超过“忠”,即武士对将军的义务。但实际的历史中,许多武术却被对方的大名收买。而且,日本人对捐躯尽忠和复仇同样津津乐道,两者都是情义,前者是对主君的情义,而对侮辱进行复仇是对自身名分的情义。在日本,这是一块盾牌的两面。
C对他人的义务。自某人处得到“恩”,如接受金钱、帮助等。
(2)情义的准则是必须报答,有时为了报答不得不无视正义,而且报答情义并不要求真心。这一点可以类比与美国人关于偿还借款的规矩:A日本人把不能报答情义的人视为人格破产B对情义的报答在思想上毫厘不差、等量对待。体现在馈赠礼品以及类似于中国人出礼的礼尚往来。(“义务”是无止境的,无论如何也无法完全报答,而“情义”则不是无止境的。)C情义逾期未报就会像利息那样增长。
2,对名誉的情义:指保持名誉不受玷污的责任。在遭到诽谤或侮辱的时候必须洗雪、报复、甚至自杀。(中国人则视此行为为神经过敏。)
(1)这种情义包括以下内容:A稳静、克制的行动:一个自重的日本人必须坚忍和自我克制。妇女分娩时不能大声叫喊、男人在痛苦和危险面前必须处之泰然。(突出的例子:武士的坚忍,忍耐饥饿,不怕痛苦)
B生活与身份相适应:即衣着、财产、用品与身份相适应。
C专业工作者对专业上名分的“情义”:并不是靠美国人理解的高度专业水平来保持,而表现为教师不懂装懂、实业家不透露资产枯竭、外交家不承认外交方针的失败。
(2)体现在对竞争的态度:A美国人把竞争看作好事,认为竞争可以刺激自己发挥出色。而日本人对竞争异常敏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对手的关系上,而不是专心工作,效率反而下降。B日本人对竞争失败也异常敏感,在竞赛中失败的选手会号啕大哭,而美国人认为日本人气量太小,败者应该向胜者伸手致意。C日本人用各种巧妙办法避免直接竞争。比如日本小学没有留级制度,同时入学的儿童一起毕业,成绩表上记载的是操行品质而非学业成绩。日本到处都有中介人,防止竞争者直接对峙。媒人的任务之一就是在达成婚约之前,让男女会面,且使这种会面成为一种偶然相逢。等等。
(3)日本人对轻微的批评也当作大事,对于嘲笑则无可原谅,唯一的办法就是报仇。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主君。(与上述武士对主君的义务对应)。但在现实生活中,日本的复仇行为并不比西方的多,这不是因为人们名誉观念日趋淡薄,而是因为对失败和侮辱的反应已由进攻性的转变为自卫性的。特别是因为近代法律和秩序使得日本人把复仇行为针对自己的胸膛,这里有两种抉择:一是当作鞭策;二是侵蚀自己的心灵,这种选择使日本人极易恼恨自己而非别人。A第二种选择的极端方式就是自杀。美国人谴责自杀,认为是屈服于绝望而自我毁灭。而日本人则尊重自杀,认为是光荣有意义的行为,可以洗刷污名并赢得身后好评。(年关还不了债的人、因不幸事故而引咎自杀的官员、结合无望而双双情死的恋人、没有考中的少年、避免当俘虏的士兵) B自我攻击也表现为消沉沮丧的情绪。顽强努力与极端消沉的矛盾对日本人是很自然的。
(4)体现在对战败的态度:日本人的注意力是维护战败的荣誉,他们认为友好态度更能达到这一目的,努力反而会遭到疑忌,还不如消沉。日本人持久不变的目标是名誉,为实现这一目标手段可以随时变化,相反西方人热衷于意识形态上的信念,战败的欧洲人到处都在组织地下活动。日本却善意的接受二战的投降,很少有抵制或地下反对美军占领的运动,美国人不必为安全担心。正如日本俘虏态度的变化一样,这种态度的极端转变让美国人很难理解。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事例。萨摩藩被英军击败,却并没有誓死报复,反而向英国寻求友谊,他们亲眼看到敌人的强大,就要求向敌人请教。
(5)总结:日本人对名分的情义有光明面和黑暗面。因此,对于名分的反应也是充满矛盾的。
# 武士道这个概念是近代日本学者为介绍“情义”时创造的,容易引起误解。武士道这个概念不如“情义”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背景。也不能包括“情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个帖子是我看了书以后总结出来的。商务印书馆有这本书的中文版本。